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,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。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每年有近400萬人被確診為腫瘤,超過230萬人被腫瘤奪去生命,很多人“談癌色變”。
事實上,隨著診斷技術和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,腫瘤不再是不治之癥,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,三分之一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,三分之一的腫瘤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,三分之一的腫瘤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、減輕痛苦、改善生活質量。
可見,腫瘤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,只要我們正確對待,也能做到與腫瘤“和平共處”。正值第27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,讓我們重新認識腫瘤、遠離腫瘤。
是什么導致了腫瘤?
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話題,導致腫瘤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:
遺傳因素
大部分腫瘤不是遺傳性疾病,但是存在家族易感性,也就是如果你的直系親屬都患了腫瘤,那么下一代或者兄弟姐妹發生腫瘤的概率就較普通人升高。因此,需要加強警惕。
生活習慣
如吸煙、飲酒等,已有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,吸煙、飲酒等不良生活喜歡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,特別是對于肝癌、肺癌,更是有著直接的關系。
環境因素
包括各種化學致癌物,如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亞硝胺類、多環芳香烴類,以及長期紫外線照射,放射性物質,慢性機械刺激等,均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發病率的增加。
生物因素
包括病毒、細菌、寄生蟲等,如慢性乙型病毒性感染與肝癌發生密切相關,HPV病毒感染與宮頸癌相關,EB病毒感染與鼻咽癌相關等。其他還有現代人生活節奏快,飲食不規律,抑郁焦慮情緒,長此以往都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的下降,增大腫瘤發生的風險。
腫瘤表現出來的六大特征是什么
01腫塊:常在無意中發現。若抗炎l~2周后未見好轉,腫塊反而繼續發展,應疑為腫瘤。發生于體腔內深部器官的腫塊,一般較難發現,要注意腫塊引起的壓迫、阻塞或破壞器官的癥狀。
02疼痛:腫瘤初起一般無痛,但發生于神經干周圍的腫瘤壓迫鄰近神經,或起源于實質器官(肝癌)及骨骼內的腫瘤(骨肉瘤)生長迅速,引起所在器官的包膜或骨膜膨脹,直腸癌被糞便摩擦或腫瘤潰爛、感染等,均可引起疼痛。腫瘤發展到晚期侵犯神經叢或壓迫神經根或大出血、穿孔,均可發生頑固性疼痛或急性腹痛。如肩部、大腿、臀部或脊椎等處持續性疼痛,經治療一個月以上無效,應進一步檢查。
03病理性分泌物:發生于口、鼻、咽、消化道、泌尿生殖道等的腫瘤,如向腔內潰破或合并感染,常有血性、膿性、黏液血性或腐臭的分泌物排出,應進一步檢查。
04潰瘍:患皮膚癌的患者多以潰瘍為主要癥狀。癌性潰瘍的邊緣隆起外翻或呈菜花狀,潰瘍基底凹凸不平,易出血、腐臭。對于經久不愈的潰瘍,尤其燒傷后的瘢痕潰瘍、嚴重宮頸炎、瘺管、竇道等,應積極按癌前期病變治療,以免癌變。
05發熱:以發熱為主訴者常見于惡性淋巴瘤(尤其霍奇金病)、肝癌、肺癌、骨肉瘤、胃癌、結腸癌、腎癌、胰腺癌或晚期腫瘤病人。發熱是由于腫瘤壞死分解產物被吸收或并發感染所致,有些腫瘤患者發熱原因不明。
06咳嗽:為肺癌患者常有的自覺癥狀,往往有血痰、胸痛或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難。侵犯或壓迫支氣管的腫瘤,也常常出現咳嗽的癥狀。
腫瘤患者應該怎么吃?
因為腫瘤是消耗性疾病,手術、放療和化療等治療手段,對于患者都是比較大的考驗,所以腫瘤患者要補充充足的營養,確保飲食多樣化,糖、蛋白質和脂肪都需要補充。總的來說,需要清淡飲食,高蛋白飲食,適量的補充膳食纖維和維生素,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,少吃辛辣食物,油炸食物和高脂的食物,戒煙戒酒,適量運動。
民間有種說法,雞肉是發物,腫瘤患者不能吃。那么,雞肉是不是發物呢?這就要因人而異了,如果你在生病之前,對雞肉不過敏,吃雞肉沒有什么不舒服,那雞肉就不是發物,你可以放心大膽地吃。而且,雞肉富含優質蛋白,富含多種必需氨基酸,是非常適合腫瘤患者的,可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。所以,判斷是不是發物,很簡單,只要你之前吃了沒事,患病后就可以吃。
預防腫瘤的二大法寶是什么
第一個:避免腫瘤發生的危險因素
改變不良生活習慣,如戒煙、戒酒,規律飲食睡眠,保持心情舒暢,適當運動,遠離有害環境等。
第二個:定期體檢
如有不適及時就醫,把腫瘤扼殺在萌芽狀態。有一些腫瘤存在癌前病變的情況,如胃息肉、腸息肉、肺結節等,如果能在體檢中早期發現,早期處理,就能夠避免進一步發展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。即使存在腫瘤,如果能在體檢時發現,在腫瘤早期給予相應治療,也能大大提高治愈率。